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讓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作為率先發展的經濟大省,我省始終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自覺追求,貫穿於“兩個率先”全過程,濃墨重彩,描繪一幅絢麗的民生畫捲。
  3年前,我省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見》,提出大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葯衛生體系、住房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等“六大體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今,一個個“民生高地”不斷刷新,公平、正義、普惠的陽光正照耀著江蘇大地。
  腰包更鼓,
  讓幸福生活底氣更足
  這組最新數字引人矚目——
  省統計局8月發佈的信息顯示,上半年我省城鄉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5元,居全國第五;城鎮居民收入17938元,排第四;農民收入7978元,排第五。
  “‘新版’收入位次,和江蘇經濟發展總體情況是吻合的。”江蘇調查總隊居民收支調查處處長鮑進說,居民收入前四位地區中有3個直轄市,城市化率都超過80%,而直轄市以外的省(區)都有大面積的農村。記者查閱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數據發現,江蘇城鎮居民收入排全國第四,這還是第一次。
  腰包鼓了,幸福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我省特別突出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的增收。
  一系列創新政策陸續出台,一個個創新舉措不斷實施。
  就業是民生之本。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來源。
  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至今,我省開展統籌城鄉就業、創業帶動就業等七大行動,三年半時間,全省新增就業470.71萬人,完成五年預期目標的94.1%,今年6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4%,低於全國1.04個百分點。
  泰興市蔣垛鎮的劉美娟和丈夫在上海打工多年。眼看女兒到了學齡,夫妻倆雙雙辭職返鄉。不到一周,兩人都在縣城找到工作。“沒想到老家的工作這麼好找!”劉美娟說,雖然月工資比上海低了點,但生活成本小多了。
  在江蘇找個工作,眼下並不難。我省城鎮新增就業近幾年連續保持100萬人以上的增長。今年上半年,全省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招聘崗位366.58萬個(次),同比增加27.36萬個(次)。
  農民是重點關照的群體。近幾年,全省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比均超過50%,去年達53.5%。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成效明顯。”省農委有關人士說,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多年保持在10%以上,2011年突破萬元大關,2012年突破1.2萬元,去年突破1.3萬元。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為7978元,同比增11.1%。
  城鄉和區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全省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四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0年的2.52:1下降到去年的2.39:1,是全國城鄉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
  保障更好,
  讓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如果說穩定的收入讓人充滿期待,完善的保障則讓人心裡更踏實。
  孫恆清是揚州市邗江區人,今年3月因蛛網膜下腔出血在蘇北人民醫院住院,總費用127585.8元。她給記者算了筆賬:“新農合報銷42857.86元,大病保險理賠37995.87元。新農合加大病保險實際報銷比例達到63.37%。個人只要支付47205元。”
  在江蘇,農民患大病有四重保障托底——基本醫療保障、大病保障、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省衛計委農衛處處長薑侖說,“以農村白血病患者為例,按病種付費要花15萬元,新農合報銷70%,在大病保險試點區域,白血病患者還能獲得再次補償,符合條件可進一步申請民政醫療救助,最終,他個人實際支付費用只需1萬-2萬。”
  我省用3年時間,逐步將肺癌等20個病種擴容至農村大病保障範疇。實施重大疾病保障以來,參合群眾患大病負擔明顯減輕。去年,全省救治重大疾病患者13.5萬,補償金額8.8億元,其中新農合支出8.4億元,實際報銷比例達71.4%。今年上半年,全省67449人次獲得20種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補償費用6.52億元,實際補償比達72.92%。
  建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機制,確保參保人員在制度內、制度間和城鄉、地區間流動時社會保險關係順暢轉移接續,是我省在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全面覆蓋後,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城鄉基本養老、城鄉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998.3萬、7532.2萬、1405.98萬、1498.07萬、1332.1萬,除工傷保險參保人數位居全國第三,其他四個險種參保人數均居全國第二;城鄉基本養老、城鄉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由2010年底95%增至97%。
  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建立失業保險動態物價補貼機制,全省城鄉低保一體化率全國領先。全省已累計形成住房保障能力204萬套(間),住房保障已從保障城鎮低保收入家庭擴面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
  公平公正,
  讓每個人心生溫暖
  這是一個讓人心生溫暖的鮮活切片——
  9月1日,南京市華僑路街道環衛工許增光一個勁地想笑。兒子許力高高興興到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報到,正式成為初一新生。從暫住地到學校,許力每天騎車只要15分鐘。
  “兒子小學6年級時,我還為他到哪上學發愁,沒想到他畢業時,班主任讓我們到離家最近的這所學校報名。”兒子免費就近入學,許增光滿心歡喜。
  作為農民工就業大省,我省54萬隨父母居住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已迎刃而解。今年6月,3000名隨遷子女直接在江蘇參加異地高考。
  不僅如此,外來人員在江蘇所有城市的就業、社會保障、購房的門檻也已全部取消。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可和企業職工一樣獲得企業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
  知道自己兩年後可在蘇州領養老金,58歲的杜洪濤很開心。老杜來自蘇北泗洪,上世紀90年代起在外打工,2005年起一直在蘇州做電工。眼看快要退休,聽說要繳滿15年養老保險,退休時才能領養老金,老杜有點失落:自己到退休時滿打滿算才繳了13年,沒退休金,在城裡怎麼活?
  今年7月,省里出台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新政,讓老杜看到希望。我省明確,農民工如果繳費年限不滿15年但本人願意延繳的,可延繳滿15年後,再將老家的居民養老保險轉入企業養老保險,辦理企業職工退休手續。“我只要再延長繳費兩年,就能跟蘇州人一樣領退休金了!”老杜喜不自禁。
  為了讓公平公正的陽光普灑江蘇大地,我省近年將民生福利、民生服務延伸到偏遠農村,讓農民共享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
  去年,我省統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初步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全民養老保險制度體系。至今年7月,全省35%的涉農縣市區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並軌,一體化率在全國領先。
  每個月底,淮安區朱橋鎮畢圩村70歲的楊在蘭都要到村頭小賣部領養老金。“以前領養老金要到5裡外的農村信用社,現在領養老金就像買包鹽一樣方便。”
  目前,我省已建成覆蓋城鄉街道社區的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不出村、保費繳納不出村、待遇領取不出村、權益查詢不出村。有就業願望的農民無論在家鄉還是在城市社區進行失業登記,都可獲得與城裡失業人員一樣的就業幫扶。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張衛說,從全國範圍來看,江蘇民生工程建設的成效明顯,特別是“六大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其創新舉措也為全國提供經驗。
  “改善民生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和諧社會,落腳點在基層社區。”張衛建議,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引進社會評價機制,而政府則從監管中實現民生工程效益最大化。
  本報記者 宋金萍 沈崢嶸 黃紅芳  (原標題:經濟大省崛起民生高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w48mwoy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